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内实训课程

来源:梧州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0 09:4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需要坚持“人才为本”的方针,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而培养机械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注重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需要坚持“人才为本”的方针,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而培养机械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注重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针对目前机械类专业校内实训课程开设的情况,还应加快课程改革和实践探索,形成产教深入融合的课程体系,继而更好地满足机械类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需求。

1 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机械类专业校内实训课程开设现状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需要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进行重点扩大,并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为迎合国家号召,各地开始在大中型企业开设产教融合试点,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但是在企业开展试点工作,学校在课程开设方面相对被动。而学校依然为学生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还应加强校内实训开设,从而更好地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机械类专业,一些高校已经在深入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开设了校内实训课程,并在课程中引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课程任务,通过开展实际生产任务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但就目前来看,尽管机械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在宏观上得到了调整,完成了校内综合实训课程的开设,但是课程理论部分由理论课程教师教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中依然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以至于学生实践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锻炼。而实验课教师则存在知识面较窄等情况,在实践中无法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解释,课程教学流于表面,难以得到问题解决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无法得到有效衔接,导致课程教学容易出现断层,难以为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提供科学指导,继而导致课程的开设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

2 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机械类专业校内实训课程改革分析

针对高校机械类专业校内实训课程开设的情况,还要加快课程改革,探讨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方法途径,切实解决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以便通过提高课程教学水平满足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2.1 校内实训课程改革目标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已经完成了由“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1]。而机械类专业的开设,是为了对从事机械行业的专门性人才进行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在机械设计制造、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等方面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有能够从事行业机械设计、制造和生产等工作的能力。开设机械类专业校内实训课程,需要完成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提供钳工车间、数控实训车间等各种机械加工车间,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等进行培养。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还应树立机械类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确保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通过企业项目实训课程得到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知识和技能,明确高校和企业的共同目标,即对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和实际生产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实践操作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2.2 校内实训课程改革思路

结合课程改革目标,在校内实训课程建设方面,还应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并完成配套课程体系和生产计划的设计,从而科学的开展实训教学工作。针对课程开设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还要安排企业技术团队或工程师队伍与高校教师队伍合作,共同开展课程教学,以便在传授学生先进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生产技术的教授,促使学生能够紧跟时代的脉搏,符合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发展需求。为此,还应在实训课程体系中引入《CAE技术分析》《尺寸工程》等企业课程。在建立课程体系时,则要加强实际项目的引入,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项目当成是课程体系建设的纽带,则能使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此外,实训课程教学还要做好计划的编制,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以便在加强学生单项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得到综合练习,使课程体系中各专业课程得到有效衔接,继而使学生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好地解决实践生产问题。

支持省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和省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向各县(区)延伸,力争到2020年完成各县(区)分支机构全覆盖;鼓励和引导非上市公司在省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挂牌,开展融资和股份流转;探索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政府性资产交易中心,完善交易机制,强化交易中心的融资功能、资本配置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探索组建应收账款流转服务中心,盘活政府、国有企业或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之间的应收账款,打通资金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中阻环节,实现资金有效融通。

在课程评价方面,需要围绕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完成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根据项目安排和课程教学要求,高校可以联合企业共同完成课程评价机制的建立。针对各项目完成情况,可以对学生数控技术应用能力、焊工能力等各种岗位技术能力进行评价,采用职业资格鉴定考核标准确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针对课程完成情况,可以对学生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进行评价,确定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提升情况[5]。综合高校和企业的评价,则能确定课程建设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调整和改进,继而使课程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3 校内实训课程改革方案

建立机械类专业校内实训课程时,可以将企业实际项目作为基本课题,结合实际生产需要涉及的内容进行实训课程的开设,如夹具与模具设计、机械零部件测绘等。结合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分配模式,可以按照部门进行学生分组,通过完成各项操作实践学习各门课程。例如,在学习零件基本分析与设计内容时,还要围绕零件结构设计课题,安排学生开展基本测绘工作,采用计算机绘图软件进行零件结构图形绘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将完成“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并得到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围绕企业项目完成任务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拓展课程的设置,其中任务核心课程包含“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零件数控机床制作”等,专业实践课程包含“零件材料与工艺选择”“夹具与模具设计”“零件基本分析与设计”等课程,拓展课程包含“CAE技术分析”“尺寸工程”等企业实训课程。

3 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机械类专业校内实训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SME在发布2016版SME评估标准之前,通用的矿产资源资产评估标准主要为加拿大的CIMVal标准准则,南非的SAMVAL法规和澳大拉西亚的VALMIN法规,SME并没有专门进行矿产资源资产评估方面的标准。为进一步与国际矿产资源资产评估接轨,推动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的国际化,SME以“国际矿产评估标准模板(IMVAL模板)”和“国际评估标准(IVSs)”为基础编制了2016版SME评估标准。

3.1 课程体系的建立

为保证课程改革工作得到有序开展,需要制定课程改革方案。根据课程改革目标和社会需求,首先需要完成课程项目的教学目标分解,从知识、技能和思想三方面建立相应的标准,明确课程实施细则。在课程体系建立时,则要采取一轴两线交叉复合结构,设计理论课程帮助学生加强高校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设计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得到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需要结合项目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学习,得到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践中,则要引入虚拟仿真、现代模拟加工等教学手段,使课程理论与实践操作得到密切联系,为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实现理论知识的贯通提供平台。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要进行课程的不断优化,因此还要加强课程评价,由高校联合企业定期结合培养目标定位进行课程结构评价,实现对课程课时比例的合理调整。在课程调整过程中,还应保证专业基础课程课时不超出1/3,实训课程课时应达到1/3以上,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2]。此外,课程的开设需要得到多方面保障,还应完成保障体系的建立。项目实践生产的开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还要加强教学成果奖的总结,完成相应组织的建立,以便获得物质和组织保障,确保课程改革工作得到可持续开展。

3.2 课程计划的编制

在课程保障体系建立方面,需要加强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在组织保障方面,可以完成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建立,负责对机械类校内实训课程建设提供指导,保证课程得到科学建设。在实践工作中,高校需要选派教师作为专业课程开发的责任人,负责课程资源收集、整理和教材编写等工作,负责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企业选派专家则负责为课程项目开发提供技术指导,提供新技术新工艺和企业人才规格等信息。在物质保障方面,高校需要联合企业加强资金投入,提供课程开发的场地和设备,结合课程要求完成校内实训基地改造,为课程开发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3 课程平台的建设

在课程平台建设方面,结合机械类专业实践生产需要,高校还要联合企业共同进行校内实训中心建设,设置焊接车间、数控实训车间、综合实训车间等机械设计与加工车间。结合项目任务开展要求,需要完成数控铣床、切割机、攻丝机、交直流电焊机等各种机械加工设备的配备[4]。通过建设课程平台,则能完成一半机械零件加工和制造要求,用于开展数控技术、机械加工等金工实训教学。此外,平台也能用于开展工种资格鉴定、社会培训等工作。

3.4 课程评价的开展

(四)实验室诊断 取肝、脾作抹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单个或2~5个短链状革兰氏阳性球菌。无菌取6份肝、脾分别接种普通琼脂平板及血液琼脂平板,经37℃24 h培养,普通平板上形成圆形、湿润、不透明凸起的光滑菌落,继续培养菌落变成橙黄色。3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形成白色圆形菌落,周围有溶血环,取上述菌落作革兰氏染色镜检,见典型葡萄串状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结合机械类专业校内实训课程改革的目标、思路和方案,还要加强课程改革实践探索。在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在课程体系建立、课程计划编制等各项工作中,还应加强高校和企业的深入融合,继而达成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

3.5 保障体系的建立

在课程计划编制上,还要由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入对接,对专业课程设置、实训内容、课程教学模式等进行全方位讨论,结合市场和职业岗位分析结果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先进理念和技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为此,还要由企业选派的专家和高校教师共同进行课程整合,结合课程教学条件进行与课程体系配套的教材开发,体现校本教育特色。在实训项目设置方面,则要由相关教师和企业专家进行项目教学案例库的建设,结合不同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典型项目的设计,并实现课程教学各阶段实训任务的分解,继而使课程教学得到有序开展[3]。例如,针对“机械计算绘图”课程,可以设置齿轮油泵零件平面图绘制项目,将任务分解为绘制油泵从动轴平面图、绘制油泵旋塞平面图和绘制油泵左泵盖平面图等任务,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活动,学习高级绘图命令和编辑命令,完成复杂平面图形绘制。

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高校的教学改革目标。在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则应加快校内实训课程的建设。结合高校机械类专业校内实训课程教学现状,还要明确课程改革目标,理清课程改革思路和制定科学的课程改革方案,以便为课程改革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指导。在实践工作中,还要完成理论课程与企业生产实践交叉复合的课程体系建立,并做好课程计划编制和平台建设,通过科学开展课程评价和建立保障体系保证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

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当代文化的形态,拥有良好城市公共艺术的城市,才是一座有感觉的城市。为此,我们应该凭着对艺术的忠诚,做好每一件与我们有缘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享受艺术创作带来的乐趣,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的符号,用城市公共艺术彰显城市的文化和特质,展示城市的形象与魅力。

[参考文献]

[1] 黄风立,鹿业波,战昕,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专业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22-23.

[2] 林健清.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中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6):120-122.

[3] 于鹏,柴阜桐,张振东.基于企业项目机械专业校内实训课程改革探讨——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7(16):171-172.

[4] 李亚芹,韩阳阳,葛宜元,等.校企合作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4):207-208.

[5] 宋晶,吴水萍,陈淑花,等.校企合作模式下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28-29.

Research on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n-School Training Curriculum for Mechanical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epth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Zheng Jianhua1,Yu Peng2,Zhang Chunying3

(1.2.3.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Anhui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Wuhu 2410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Combined with this background,this paper makes a research into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in-school 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s for mechanical majors so as to determine the reform objective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s and propose scientific reform ideas and programs.This paper holds that strengthening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al path of curriculum reform,establishing a curriculum system that combines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production and putting forward the method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curriculum platform construction can further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in-school 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s of mechanical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Deep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Mechanical major;In-school training courses

[收稿日期]2019-09-10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2017jyxm0948)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35(2019)06-0070-05

[作者简介]郑建华(1984-),男,内蒙古赤峰人,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材料成型、加工。

于鹏(1987-),男,安徽亳州人,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

张椿英(1988-),女,河南商丘人,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金属材料加工。

(责任编辑:高 坚)

文章来源:《梧州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wzxyxb.cn/qikandaodu/2020/0520/337.html



上一篇:基于“产出导向法”视角下的工科类研究生英语
下一篇: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习惯的相关研究和思考

梧州学院学报投稿 | 梧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梧州学院学报版面费 | 梧州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梧州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梧州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