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梧州学院学报》栏目设[05/20]
- · 《梧州学院学报》数据库[05/20]
- · 《梧州学院学报》收稿方[05/20]
- · 《梧州学院学报》投稿方[05/20]
- · 《梧州学院学报》征稿要[05/20]
- · 《梧州学院学报》刊物宗[05/20]
论《学记》教育知识的隐喻表征<sup>*</sup>(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论语·子罕》)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论语·子罕》)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土、水、山、地、鸡犬、风雨、蛟龙等作为始源域,因其与认知事物某一方面的相似性,而成为理解目的域抽象事物所包含哲理的重要媒介。“怪异的词语只能使我们迷惑不解;常规的词语只能传达我们已知的东西;而正是通过隐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一些新鲜的事物。”[4]隐喻式的教育言说的地位和价值就在于此。古代学者运用隐喻的言说方式和思维风格,“不仅能折射出人类诗性智慧的光辉,也能揭示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睿智;不仅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桥梁,也是人类认识自身的途径”[5]。中国古代学者对教育活动进行总结和提炼而形成的教育思想,就蕴藏在隐喻式的教育言语表达之中,就是通过隐喻的思维桥梁实现对教育知识的思想表达。
三、体验和反思:《学记》教育知识的思维确证
《学记》之中以隐喻的言说方式和思维风格所体现的教育知识,需要认识主体借助体验与反思的知识生成路径来确证。“在隐喻的理解过程中,喻体将其部分属性(不可能是全部,也不可能是一点不变的)映射到本体上,使本体也具有同样的属性。因此本体在接受映射时,就必然要对喻体的属性做出选择和限制。”[6]体验和反思就是认识主体对喻体属性进行选择和限制的过程。其中,体验就是认识主体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对隐喻的喻体经验进行体味之后,通过在头脑中建立始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来体认教育活动之中所包含的教育知识;反思是认识主体以自身的思维认知为基础,对通过体验所获得的教育知识进行确证,从而在头脑之中确立以本体认知为知识表征的教育知识。
(一)体验:教育知识从喻体经验到本体认知的思维建构
体验就是从喻体经验到本体认知的教育知识的体认和形成过程。“体验在教育知识形成中的作用,根据体验哲学的理论,主要在于教育活动的概念化和观念化。使教育活动概念化和观念化的机制就是体验的核心方式——隐喻。”[7]我们知道体验哲学的三条基本原则就是心智的体验性、认识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其中心智的体验性是最重要的原则。心智的体验性就是强调“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体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而得到的。”[8]身体经验就是认识主体理解概念的认知基础。隐喻本身就具有体验性,是身体、大脑、体验和心智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样,认识主体只有通过体验才能获得概念的意义,从而使喻体经验和本体认知之间搭建起有效的沟通渠道,进而将认识主体已有的认识经验扩展到新的未知领域。隐喻式的教育言说,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高度个人化的对教育活动的体验过程提供了可能。所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的手法和表达的技巧,更是一种让我们体验教育活动观念化的思维方式。
我们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为范本,来剖析隐喻式的教育言说的思维运作方式(见表3)。
表3隐喻中的喻体经验(A)和本体认知(B)A(用来说明的)B(要说明的)佳肴至道食学旨善食—旨学—善
隐喻式的教育言说虽然从论证方式上呈现为从A(用来说明的)到B(要说明的)的推论,但其并不是简单地从A(喻体经验)到B(本体认知)的通俗表达。我们可以推想:古代学者在阐述至道之善时,通过在头脑之中联想与学道相似活动的时候,选择了“食佳肴”的日常活动。首先,古代学者是熟悉“食佳肴”日常活动的,并通晓“食知旨”之道。但是,古代学者并非先行发现了“学知善”之道,而是先行懂得了“食知旨”之道,并认为应该像“食知旨”那样去理解“学知善”之道。可以说,“学知善”教育活动,因人有“食知旨”日常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生命体验,而获得了一种观念化的说明。而这种观念化的说明,恰恰就是古代学者对教育活动本身的能动的建构,这种能动的建构就是将教育活动概念化的过程,教育知识就是伴随着这个过程而形成和产生的。这样,隐喻式的教育言说,就实现了由A“像什么”到B“是什么”的思维转化,而“学知善”(“是什么”)就是规范性的知识表达。即,“学知善”就是从“食知旨”的喻体经验之中,所体认和形成的规范性的本体认知。
文章来源:《梧州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wzxyxb.cn/qikandaodu/2020/0818/403.html
上一篇:“家长大课堂”要办到家长心坎上
下一篇:美国早期教育学课程与师范学校的历史宿命及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