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来源:梧州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0 12: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研究表明,贫困生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和社交障碍,这些问题与其本身的人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家庭经济等有着密切关系。高校校园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在大学期

研究表明,贫困生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和社交障碍,这些问题与其本身的人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家庭经济等有着密切关系。高校校园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也类似于浓缩的社会活动,而大部分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显得自卑、自闭,在与他人社交上存在重要问题,随着大学生涯的推进,这些心理和精神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到贫困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严重危害了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是现阶段各大高校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通过对贫困生的思想状况、特点及危害入手,更加科学和针对性的开展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他们切实解决问题的重要路径。

1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思想特征解读

据数据调查,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近1200万大学生中贫困生约240万人,约占学生总数20%,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一比例也有所增加。贫困大学生具备大学生群体共性,作为高校内特殊的弱势群体,因其成长环境、家庭经济原因等导致贫困大学生具有一定独特思想及心理。从大环境而言,大多贫困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且进步的,尤其随着我国“奖、贷、助、勤、补”五位一体联动助学政策的落实,贫困生的思想也更加健康、稳定。现阶段,大数据及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类网络社交平台、展示APP的不断推广,人们的生活状态、三观等也在网络上进行着公开展示和讨论,这些现实状态和思想流派的冲击对贫困生的认知、观念以及思想、心理等都会造成一定的冲击,这就仍要对其思想进行密切关注,让“扶贫”“扶志”共同作用,避免部分贫困生的思想出现偏差,甚至导致其行为出错。

1.1 具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政治信仰较为模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下综合国力也在逐年增长,这使得青年才俊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了信心,面对党的领导也更加笃定国家和自身的未来、前途。在党的号召下,能够做到热爱祖国和人民,拥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独立富强而不断奋斗。在多年来的义务教育下,大多贫困生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具备一定的科学信念,此外,一部分贫困生能够正确解读扶贫政策,并通过党中央、政府下达的扶贫政策为自己的学习生涯和生活提供一定的帮助,为后期实现自我抱负和人生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伴随着世界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以及网络信息化的传播,人们自身拥有着独立性和差异性的思想活动。尤其是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群本身在社会地位的特殊性表现中而存在一定的独特本质属性。这一阶段大学生还未正式迈入社会,与社会的接轨处于萌芽期,其的社会性正逐渐由不成熟转向成熟,而且青年的心理十分易变,自身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也不够敏锐。再加上外界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思想松动和偏差,导致其思想脱离现实,无法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腐蚀,这就导致部分贫困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模糊感,进而发展成“精神贫困”现象,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感到无力、迷茫,久而久之则会出现一定的偏激思想。

1.2 具有强烈的成才意识,但部分存有“等、拿、靠”思想

因家庭经济等原因,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存在较强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其自身具备自强不息的品质,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上的优异,学习肯下苦功,对学习机会格外珍惜,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其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精神可嘉。通过勤工俭学,贫困大学生大多数可以通过各类兼职来减轻生活负担,通过这些社会活动其意志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生活上更加自立。

调查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些贫困大学生在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再加之与其他同学的比较心理,十分容易在这一环境中出现自卑心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加重贫困生自暴自弃的负面思想,使原有的艰苦奋斗精神被自哀自怨所覆盖,最终导致其过于被动的接受学校和社会的补助来作为生活开销。

1.3 具有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和道德行为脱节

相关报道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其他大学生相比而言要更重,长期经济窘迫让其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更多,在长期心理压力之下很容易滋生自卑自闭、焦虑敏感等心理问题,在人际关系的异常上也表现得较为明显。再加上大多贫困学生的父母忙于工作,大多没有高等学历,外出打工者居多,在生长环境中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怀,导致其长期心情失落且无法排解负面情绪。再加上物质原因和心理问题,大多贫困生不愿对外说明自己的生活现状,对于生活、学习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选择遮掩,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很少,导致其生活和心理双孤僻。

文章来源:《梧州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wzxyxb.cn/qikandaodu/2021/0120/499.html



上一篇: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大学音乐教育管窥
下一篇: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梧州学院学报投稿 | 梧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梧州学院学报版面费 | 梧州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梧州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梧州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