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论学记教育知识的隐喻表征(5)

来源:梧州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13: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反思:教育知识从思维认知到本体认知的思维纯思 反思就是从思维认知到本体认知的教育知识的修正和求真过程。“虽然比喻能帮助我们认识某一对象

(二)反思:教育知识从思维认知到本体认知的思维纯思

反思就是从思维认知到本体认知的教育知识的修正和求真过程。“虽然比喻能帮助我们认识某一对象的某些特征,但如果这种在形象中所包含的比喻果真被认为描述了该对象的基本特征,那么,它也可能导致我们错误的认识”[9],反思的过程就是通过修正和求真的思维方式,来降低隐喻式的教育言说局限性的思维方法。反思思维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是“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10]。正如冯友兰所言:“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人类的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是认识,所以也可以说,哲学是对于认识的认识。对于认识的认识,就是认识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认识之,就是认识的反思。”[11]反思就是一种思考思想的思想,就是“纯思”。我们对于反思思维的操作化理解就是修正和求真,就是对由A到B所得来的本体认知进行修正和求真的过程。修正的过程就是伴随着对于隐喻的反思过程而展开:用佳肴来隐喻至道合适吗?食与旨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明学与道之间的关系?佳肴与至道是以物喻人的隐喻,“食知旨”与“学知善”虽有同义之处,但毕竟只是反映和体现了人类教育认识的初级阶段。“相似”与“是”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更需要认识主体依据理性的原则对隐喻式的教育言说进行修正。修是为了正,而正就是为了真,为了最终形成规范性的教育知识。认识主体通过体验得来的关于教育活动的观念,通过反思修正,既可以为A与B之间的隐喻寻找更加充分的存在证据,也可以对A与B之间所论证的教育活动观念进行理性确证,并进而形成关于B的教育知识。故此,认识主体对于“原本”A的修正,就是为了更好地形成对B的观念,并通过认识主体自身的思维反思而最终形成规范性的教育知识,并以此为基点去认识和理解教育活动,得出符合思维规律的本体认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就是体现“学知善”直至体悟“至道”的本体认知。因此,《学记》之中所内含的隐喻式的教育言说,需要我们通过体验和反思的思维方式来体悟,只有这样才能从思维层面实现与古代学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即,从教育思维层面来理解中国古代教育知识。

注释:

①关于《学记》历代评述术语,可参见拙文《〈学记〉文本评述术语的发生学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110-115页)。

②郑玄、孔颖达、陈祥道等人的断句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陆佃、朱熹等人的断句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③王夫之关于《学记》章句的划分,可参见《礼记章句》(二)(王夫之,《礼记章句》(二),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869-886页)。

[1][2][7]刘庆昌.教育知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16,21,130.

[3]宋晔.隐喻语言:一个被忽视的教育范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25.

[4][英]泰伦斯·霍克斯.隐喻[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18.

[5]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

[6]王寅.体验哲学:一种新的哲学理论[J].哲学动态,2003(7):29.

[8]G Lakoff & Mark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497.

[9][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10][德]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9.

[1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9.

文章来源:《梧州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wzxyxb.cn/qikandaodu/2021/0223/550.html



上一篇:家长大课堂要办到家长心坎上
下一篇:教育知识的演进从单一走向综合以新教育实验的

梧州学院学报投稿 | 梧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梧州学院学报版面费 | 梧州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梧州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梧州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