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教育知识的演进从单一走向综合以新教育实验的(4)

来源:梧州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13: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实践教育知识方面 “新教育实验”不单是理念倡导亦或理性论证,更是一场行动实践,一开始就自觉地把“行动”二字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倡导

(三)实践教育知识方面

“新教育实验”不单是理念倡导亦或理性论证,更是一场行动实践,一开始就自觉地把“行动”二字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倡导新教育是做出来的、走出来的。[11]“新教育实验”以主题行动为单元组织教育教学实践和建构实践教育知识,并将具体的教学方法融于其中,从早期提出的“六大行动”①深化到“十大行动”②,都是内涵丰富,并更符合人性或教育规律的教育行动,是“新教育实验”践行教育理念和实现教育理想的行动选择,又为科学研究提供载体对象。当然,目前的十大行动并不能涵盖新教育的全部内涵,也还尚未形成一个严格的理论体系。

“新教育实验”所建构的教育知识具有时代性、多元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可认知性的特征。时代性就体现在它是立足于中国当代教育实践和教育问题的产物。“新教育实验”在活生生的、现实的教育行动中不断地建构出教育知识。其哲学教育知识是对前人思想的现代回应,科学教育知识是对最新实践的科学检验,实践教育知识是对当下问题的现实回答,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深化。多元性体现在它涵盖了哲学教育知识、科学教育知识和实践教育知识等多种教育知识类型。整体性体现在“新教育实验”的三种教育知识构成一个整体,并同时服务于“新教育实验”的教育行动,在教育行动中共时性呈现,进而促使教育往更有价值和更具科学的方向发展。系统性体现在“新教育实验”的三种教育知识更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三者在逻辑上自洽。就目前而言,“十大行动”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核心价值理念下不断建构,并且经受反复的、长期的科学检验,促进三类教育知识共建共生,进而推动教育知识的体系化建构。可认知性则体现在教育专家和学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可以通过书籍、论文和论坛等媒介学习和掌握“新教育实验”所建构的教育知识,并且将之运用于教育实践。同时,“新教育实验”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直接与间接相互补的途径、本土与国际相碰撞的理念,多方式、宽渠道、大范围地传播其教育知识。

六、总结

综上所述,教育知识与教育实践始终互动共生。从近代教育思想史来看,教育知识主要历经了哲学取向、科学取向和行动取向的演变,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侧重回答了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合法选择问题”和“方法策略问题”,各有侧重但也各有局限。教育知识的时代性、多元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可认知性特征,使得片面、局限和单一的教育知识取向终究会被综合取向的教育知识观所取代,并且根据教育实践的现实需求,不断地建构出综合取向的教育知识。而在当代中国,“新教育实验”在综合取向的教育知识建构上做出了积极探索,为教育知识综合取向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重要的借鉴价值。

注释:

①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分别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建理想课堂”。

②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分别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

[1] 范国睿.从本世纪初教育学的分化看教育学的理论性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1,11(3):2-6.

[2] 程亮.教育学的“实践”关怀[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90.

[3] Jonas F Soltis. On the natur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4, 13(10):5-10.

[4] 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8.

[5] [德]W.A.拉伊.实验教育学[M]. 沈剑平,瞿葆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 [美] 埃伦?康德利夫?拉格曼.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M]. 花海燕,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7.

[7] Charles H.Judd.教育之科学的研究[M]. 郑宗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308.

[8] Ellen Condliffe Plural World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1989:29(2):185-214.

[9]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第1卷):教育与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87,464.

[10] 李东琴.新教育实验的学生阅读素养报告[J].中国教育学刊,2016(5):10-15.

[11]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0.

文章来源:《梧州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wzxyxb.cn/qikandaodu/2021/0223/551.html



上一篇:论学记教育知识的隐喻表征
下一篇:教育家以教育为家者

梧州学院学报投稿 | 梧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梧州学院学报版面费 | 梧州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梧州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梧州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