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人民日报对梧州城市形象建构的框架分析(3)

来源:梧州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9 06: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话语来源统计表话语来源频率占百分比模糊来源/未交代.1%政府及公务人员.9%普通群众3311.3%专家学者51.7%商人51.7%华人华侨10.3%总计 (五)政治议题、民生议题

话语来源统计表话语来源频率占百分比模糊来源/未交代.1%政府及公务人员.9%普通群众3311.3%专家学者51.7%商人51.7%华人华侨10.3%总计

(五)政治议题、民生议题和经济议题是重要的报道焦点

如表5,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对梧州城市形象呈现较为全面,涵盖了政治、经济建设、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科教文体、司法治安六个方面。其中,政治类报道最多,一共78篇,占26.6%;民生类新闻报道次之,达61篇,占20.8%;经济建设类报道49篇,占16.7%;对科教文体类报道49篇,占总体样本16.7%;对基础设施类报道38篇,占总体样本13.1%;对司法治安类报道18篇,占6.1%。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对梧州城市形象重点呈现政治形象、社会形象、经济建设形象、基础设施形象、科教文体形象,对司法治安的形象报道较少。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地拨乱反正,加强党和国家的政治建设,作为岭南地区重要的传统城市,梧州的政治建设也备受关注。而重大事件中的权威人物牵引梧州政治形象建构。频繁的洪灾新闻让权威政治人物密切关注梧州,他们对梧州的视察表明梧州获得政治权威的关注。另外由于梧州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以及最近十年,政府加强经济建设,利用区位优势谋求转型发展,《人民日报》关注的重点也放在城市经济建设上,关注一座传统城市如何在时代发展和大湾区机遇中找到发展路子。

新闻主题报道数量占百分比政治类7826.6%社会民生类6120.8%经济建设类4916.7%科教文体类4916.7%基础设施类3813.1%司法治安类186.1%总计

三、《人民日报》建构的梧州城市形象

(一)政治形象:重点建构学习型、服务型政府形象,曾有不正之风

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是地方政治形象的代言人。在40年的新闻报道中,梧州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日报》采访的重要对象之一,其工作作风、政治纪律、行为规范是国家媒体关注的焦点。从整体上来看,梧州地区政府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勤政为民,经常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乐于办实事、办好事,这吸引了国家级媒体的关注。政府工作人员及时、积极学习党和国家颁布的政策准则,“坚持信访“接待日”制度,7年接待群众一千九百多人次,批阅群众来信两千七百多封,90%以上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3]政府干部深入生产一线调研,深入普通群众家里关心群众生活。特别是在报道梧州市市长李杰云、蒙山县北楼村党总支书记黄树新、女共产党员徐涤等政府工作人员时,侧重体现“促进社会发展”“为人民服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本色。值得注意的是,梧州是水灾严重的地区,每当发生水灾时,党政干部和军队武警“都有出色的自画像”[4],水灾面前出现“流泪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灯光彻夜不灭的指挥部”[4],老百姓认为在大灾大难面前,“市委和市政府没有使他们失望”[4]。这些政府工作人员积极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为老百姓办实事,这塑造了服务型的政府形象。在大灾大难面前,政府的态度和行为处在众多媒体和群众的围观之中。在这些典型的新闻报道中,表现了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反映了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和态度。然而,在80年代时期,梧州市职能部门却出现违反纪律的现象,比如“自治区对外经委梧州地区办事处以权经商,私分巨款,平均每人分得五千多元,领导干部平均每人分得七千多元”[5],原隶属于梧州地区的贺县县委副书记黄裕辉违反纪律被依法逮捕等。这些新闻已经具有一定年代,到如今的影响力较弱,其刊登原因也具有浓厚的时代背景特征,因此,对目前梧州的政治形象影响不大。从80年代初期到现在,梧州政治形象在动态中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经济形象:加快与放缓——波动式地转型发展

由于梧州发展较早,改革开放前后,梧州是广西重要的经济城市,有便利的西江黄金水道、深厚的工业基础、丰富的物产资源、成熟的生产技艺。因此在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梧州的经济优势得以发挥出来。那时候,梧州的农副产品、轻工业产品以及药品等全国闻名,向全国展示了梧州的特色经济。媒介中的梧州物产富饶、欣欣向荣。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越来越多替代品的出现,梧州这些产品的优势逐渐式微。另外一方面,独特的水运中转港优势地位受到陆路交通的冲击,媒介建构的繁荣景象也逐渐远去。如图3所示,1989年到2008年,梧州的经济形象进入低迷时期。在1999年到2008年10年间,仅有1篇新闻报道。梧州的传统优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渐丧失,经济性的“传统”(经济政治地位、地理位置、地区突发性事件等)与“权威”(个体权威、权威机构、大型节庆活动)[3]对媒介的影响力都在弱化,因此,《人民日报》基于客观事实的媒介选择忽略了梧州的经济发展。最近10年,随着粤桂合作区的建立、宝石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农副产品优势的深度挖掘,有关梧州的经济类报道又开始增多,经济优势又进一步体现在新闻报道中,经济形象有所改善。特别是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创新性建设和快速发展,对区域发展具有示范性的引领作用,引起《人民日报》的关注,比如2013年刊登的《省区合作产业、经济互补性最强,粤桂“双向互动”探路经济一体化》,2017年刊登的《打造东西部跨省际合作典范——记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与八九十年代的经济报道相比,近10年的新闻报道更多从区域融合发展的角度报道梧州,梧州的发展逻辑从原来只关注自身内在优势转向如何利用外界资源,媒介报道思维框架也从单纯的个体展示(特色产品、产业)转型到区域联动发展之中(粤桂合作),说明梧州已经重新站立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进一步扩大发展的视野,谋求转型和创新,利用区域资源发展自己。

文章来源:《梧州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wzxyxb.cn/qikandaodu/2021/0409/588.html



上一篇:临床路径教学方法在小儿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下一篇:三江话苍梧

梧州学院学报投稿 | 梧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梧州学院学报版面费 | 梧州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梧州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梧州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