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教育生态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特色建设研(4)

来源:梧州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1 17: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构建梧州学院经管学科特色建设支撑体系 建构经管学科特色建设支撑体系,不仅可以为梧州学院经管学科特色建设实践提供思路,而且丰富了学科建设

(二)构建梧州学院经管学科特色建设支撑体系

建构经管学科特色建设支撑体系,不仅可以为梧州学院经管学科特色建设实践提供思路,而且丰富了学科建设的理论体系。梧州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其特色学科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经济的特色,做“有源之水”。同时,特色学科建设还必须考虑区域内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竞争格局,竭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具体而言,经管学科应当注重依托行业背景,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引导作用;同时积极探索经管特色学科的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内涵;在经管学科队伍建设上,加大对经管学科群建设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工作力度;加大优势学科群基础平台、公共平台建设,深度扶持和大力支持学科平台建设;创新优势学科群建设的管理制度,提高经管学科建设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科人才培养水平和学科协同创新发展能力等。

(三)探索经管学科专业群建设的实践

针对上述问题,梧州学院经管学科的建设应当努力探索学科专业群的建设。首先,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修订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除增加实践实训环节外,还增加了大学生创业项目计划书编写、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经济专题讲座、中小制造型企业生产管理专题、梧州人工宝石产业发展专题讲座等选修课程。其次,申报增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力,为地方产业助力人才保障。第三,加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进一步改进ERP综合实训中心(含手工沙盘和电子沙盘对抗模拟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物流实验室和国际商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完善相关的设备和使用管理制度,为梧州学院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提供了更为优质高效的平台。

(四)构建学科评价多元化体系

梧州学院经管学科评价多元化体系的构建,是深入经管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构建评估主体多元化机制。多元化的评估体制,则要求一改过去仅仅针对院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科专业建设为内容的由教育主管部门等行政部门的单一主体评估体制。这一单一主体评估忽视了社会行业、社会企业对学校培养需求的重要性。应当逐步引入行业、企业等诸多社会评价元素,建立由多部门、多行业等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体制,例如教育主管部门、各大高校、各个行业、地方企业等多主体参与。其次,构建评估内容多元化体系。同国家出台相关的认定应用技术型院校评估标准,特别是地方院校。对于梧州学院来说,应当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就业服务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多要素作为评估标准。此外,应当更加重视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所取得的社会综合效果,将此来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努力改变过去的单一的评估模式,改变仅仅以项目层次、科研论文、研究经费等指标对高校进行版面评价的片面现象。

(五)加强经管学科的梯队建设

学科的梯队建设是高校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加强梧州学院经管学科梯队建设,是应用型特色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经管学科特色办学的重要举措。首先加强经管学科的梯队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同时大力打造经管学科相应的骨干教师队伍。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快学科梯队的建设以及经管师资队伍的人才建设,以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推进经管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建立起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等优化结构的人才教师队伍,最终打造成为一个完整的、实力雄厚的学科梯队;最后,全力培养经管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充分发挥其学术领头作用。同时,提高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待遇。此外,地方本科院校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培育交叉学科,从而也为新兴产业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

[1] 曹十芙.教育生态视域下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发展体系的构建[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6).

[2] 薛玉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基于校地合作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6).

[3] 张堂云,朱良华.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结构现状考察及优化[J].教育评论,2016(7):19~22.

[4] 李志平.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5(3).

[5] 张堂云,朱良华.应用型人才内涵与梧州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框架构建[J].梧州学院学报,2013(1):75-79.

[6] 张琪午.驻马店论坛:多视角关注本科转型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4(4):44-48.

文章来源:《梧州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wzxyxb.cn/qikandaodu/2020/0721/354.html



上一篇:《人民日报》对梧州城市形象建构的框架分析(
下一篇:山口升《山口嘱托员报告书》中的晚清梧州社会

梧州学院学报投稿 | 梧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梧州学院学报版面费 | 梧州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梧州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梧州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