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教育生态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特色建设研(5)

来源:梧州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1 17: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7] 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01. [8] 张杰.高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匹配度——基于政府职能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

[7] 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01.

[8] 张杰.高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匹配度——基于政府职能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7(7):71-73.

[9] 左振华,罗雪萍.新常态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集群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3):90-92.

[10] Cremin Lawrence A.Public Education[M].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1976:30.

金璐(1987-),女,浙江杭州人,广西民族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法。

覃冠文(1985-),男,广西南宁人,广西民族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法。

张堂云(1976-),女,湖南衡阳人,梧州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于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其中强调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重要思想。接着在2017年初,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三个部委一起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了“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八字方针,明确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双一流”相关政策的出台,可谓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风向标,为中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契机,同时也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既要继续建设发展综合性一流大学,也要支持发展小而精,有专业、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广西区政府为了有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决策和国家层面有关高校“差异化发展”的政策决定,出台了《广西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它提出了广西区将实施教育提升八大工程和推进“十百千万”建设计划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即重点建设10所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和10所国内一流职业院校等举措。教育生态理论最早于1976年由美国著名的学者劳伦斯提出。他主张应以“将教育为一个研究主体,专门研究教育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该理论一经诞生即对教育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教育系统改革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教育生态理论主要是从自然的生态环境系统为出发点,明确群落中物种与其他物种相关联的时间节点和位置定位、空间定位、功能定位,减少物种间的恶性竞争,维持整个物种的发展和稳定。从整体上分析,整个教育系统就犹如一个生态系统,各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不同“生物层次”之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教育生态层次之间联系互相影响。梧州学院经管学科是梧州学院建设最早,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之一,涵盖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专业为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产业经济学、旅游管理被定为广西重点学科。“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为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可见,经管学科特色化建设初具成效。梧州学院经管学科特色化建设不仅是贯彻国家有关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化发展的精神,而且是力争落实广西区“行动计划”中建设10所有特色的本科高校的要求,同时还是应对广西即将推行的以“学科专业招生”改革的必然选择。然而,与区内外地方本科院校相比,梧州学院经管学科的特色化优势并不明显,应用型特色建设仍然有待提高,在许多领域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为避免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学科建设呈现“同质化”“千校一面”的格局,扭转当前学科布局缺乏整体规划、学科研究方向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够密切、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缺乏有机结合、相关科研成果与成果的转化不成比例的格局,应当引导经管学科统筹、集约、科学、特色发展,最终实现梧州学院特色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教育生态理论”对地方本科院校经管学科的影响,阐释经管学科特色化建设的理论基础,阐述梧州学院经管学科应用型特色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基于教育生态理论而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把梧州学院经管学科应用型特色建设提升至新的台阶。二、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特色学科的必要性分析(一)应用型特色办学是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应然之策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本区域内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也是进行原始创新、技术转移以及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与载体。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首先应当对自己院校学科的核心地位要足够重视,积极树立“以学科促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极力突出“地方性”特色与“应用型”优势,规划并制定出与地方院校的定位相符合的学科发展战略。它是地方本科院校结合自身地缘关系,以及与其他高校“错位式发展”的应然之策,同时还是地方本科高校办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应用型特色办学”的着力点在于办学理念的特色表述、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地方性特征、立足于地方资源和产业优势的科学研究、促进教育资源拓展和教学手段的个性化及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特色构建;同时还要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长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与本土知识和技能教学、专业学科建设与特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全国面向”与“地方需求”之间的关系。地域性特色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有利于避免地方院校的同质化发展,形成多样化的大学格局,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提升高校实力,促进教育公平。基于教育生态理论,探讨区域高水平大学之关键特征,结合社会需求,从关联性、适应性、共生性与平衡性对地方性高水平大学与区域发展之关系进行生态分析,是探讨区域特色地方院校水平大学生态发展路径之现实依据。(二)学科特色建设是培养地方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学科作为地方院校承载人才培育、技术创新、服务社会的平台,也是地方院校建设的核心所在。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亦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和综合性的系统性工程,是学校办学特色、办学水准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衡量标准。打造学科特色建设,其根本任务就是培育特色应用型人才,包括为地方经济培育特色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和地方产业的发展。此外,大量特色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还有利于为当地企业提供科技的支撑,为繁荣地方社会文化、提高地方科学技术水平作出了巨大的智力贡献。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当依据本地的社会状况、经济发展以及人才市场的客观需求,及时调整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以便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在具体的学科建设方面,地方院校应当充分吸引地方企业积极参与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当中,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的结构,为地方企业培养适应能力强、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进而提高地方行业的企业实力以及行业竞争力。(三)学科特色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灵魂高校办学的基本要素是学科专业,它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是地方本科高校履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的基础和具体承担者,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学科和专业设置及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准与特色。显然,特色办学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应然选择,学科专业建设则是特色办学中的核心。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大力分析和研究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院校客观实力、学校自身优势等等因素,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科特色的建设发展。一所学院的学科水平高低与否,决定着该高校的办学水平。因而,学科建设成为了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基石,地方高校建设“特色”学科比建设“一流”学科更加务实。从学科建设现实来看,地方高校建设“特色”学科比建设“一流”学科更具可行性;从学科建设效益来看,地方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建设“特色”学科比建设“一流”学科更高效;从学科建设发展前景来看,地方高校可通过建设“特色”学科提升学科水平、壮大学科实力,进而达到“国内一流”甚至“世界一流”。因此,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把转型发展的聚焦点选择在应用型特色学科的突破上,既符合高校管理的规律,也针对了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现实。三、梧州学院经管学科应用型特色建设存在的发展困境(一)学科自身定位不准确梧州学院经管学科虽然是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但在学科自身定位的问题上依然存在对自身学科目标和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众所周知,地方本科院校是地方政府投资举办,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大多都在首府城市之外的地方市县。它们的目标定位是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提供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当下,梧州学院在经管学科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则是对自身学科定位的不准确。在学科布局方面缺少宏观上的规划。在学科建设当中时常脱离原有的学科优势,盲目追逐不切实际的学科建设目标。当前,衡量某一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标准,国家往往仅看该院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的高低。这就容易出现“重学术、轻实践、轻应用”的现象。导致许多学院仍然沿袭着“象牙塔式”高端学术化模式来进行学科建设,一味地盲目追求“上规模、门类齐”的套路,导致办学特色出现“趋同化”现象,缺乏本应有的地方鲜明的办学特色。(二)学术影响力有待加强在中国大学群体中,地方本科院校相对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梧州学院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其在发展应用型特色学科建设方面同样面临着上述提到的地方院校学科发展的普遍困境。这种不利的因素在经管学科方面则表现为经管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不强,学科成果有待提高。尽管梧州学院具有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地缘优势,经管学科拥有“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但经管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并没有彰显其区域优势和平台优势。这主要体现在:其一,部分教师重点研究的方向过于分散,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力量,也就很难产生强大的学科科研合力;其二,学科目前所产出成果对于地方重大热点问题关注显明不足,学科成果应用率普及较低;其三,研究成果总体偏少,高水平、高质量的学科成果亦显不足,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其四,师资优势不突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学术带头人尚未充分发挥其学术引领的作用。(三)经管学科建设的制度体系还有待完善在制度体系的建设上,经管学科目前仍然有待完善。这种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科建设评价体系过于单元化。学校评价主体和标准单元化。当前,梧州学院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评估是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来掌握,而对于一些社会行业、相关企业单位以及技术技能机构未在评估小组之列。在评估的时候,往往采取只重视科研项目、论文数量、科研经费等硬性的指标,对于符合地方本科院校的科学合理评估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对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的评估带有片面性。此外,针对经管学科的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培养经管学科学生理论知识课程的比重过多。院校人才培养课程参照经管学科逻辑结构来打造,但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对于经管学科其它方面的能力,如技术型、操作型等综合能力的课程比重不高。其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偏少。在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的课时量严重偏多,而选修课的课程则偏少。这就导致课程很难满足经管学生在实践发展当中的个性化发展的能力需求。其三,缺乏行业、企业课程。经管学科的人才培育必须立足于地方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否则将导致学业与产业相脱节。经管课程当中应当加入开发培训学生实地生产、管理等企业、产业实践能力的课程,提高学生应用技术的能力。(四)学生素质培养与社会需求尚存差距学生是学科最具特色的要素,学科之所以称之为学,就在于它要培养学生具有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尽管梧州学院经管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也针对不同专业建立了实验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平台,但联系的深度还不够,学生受益面有待扩大。其次,经管学科实践教学缺少必要的保障。其一,校内实践教学平台较为薄弱。受地方办校经费的客观影响,学科在实验、实训方面投入不足,缺乏一些大型化的实验室,致使实训教学方面较多地流于形式。其二,校企联合、协同育人的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协同育人平台和机制远未形成。其三,“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较为缺乏。师资队伍虽然都比较年轻,其学历和学术水平也比较高,但是许多年轻老师并没有行业、企业的工作经验,缺乏实践应用技术能力,难以胜任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四、教育生态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特色建设的措施在梧州学院特色办学的建设过程中,经管学科需要运用教育生态的理念,按照生态学适应性、多样性、平衡性、动力性、共同演进性的原则,结合区域文化特点,使区域文化与大学生态建设之间相互适应、多样选择、相互平衡、相互驱动、共同演进,既能促进对区域文化的研究,又能促进大学的特色建设。(一)明确梧州学院经管学科的目标定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有关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及《广西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10所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的重大举措,结合梧州学院区域优势和经管学科发展现状,将把经管学科定位为三大目标定位:引领定位、优势定位和内涵目标。经管学科既要密切跟踪产业结构调整,对接城市发展战略,又要在理顺学科关系、谋划学科布局上下功夫,形成良好的学科生态结构。学科建设应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使学生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更强的技术能力、更大的社会责任。这三大定位,具体落实到制度当中,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坚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地方本科院校最基础也是最本质的职能和使命,就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服务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因此,梧州学院必须深入了解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现状,结合经管学科的专业特点,重点打造具有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经管学科专业,打造具有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品牌经管课程。其次,坚持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对象的目标定位。地方本科院校应当立足地方实践状况,努力培养面向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按照“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基本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具有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能力并具备开发、设计、工程、管理、服务等能力的设计师、工程师、精算师、会计师、物流师、营销师等应用技术型人才。(二)构建梧州学院经管学科特色建设支撑体系建构经管学科特色建设支撑体系,不仅可以为梧州学院经管学科特色建设实践提供思路,而且丰富了学科建设的理论体系。梧州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其特色学科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经济的特色,做“有源之水”。同时,特色学科建设还必须考虑区域内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竞争格局,竭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具体而言,经管学科应当注重依托行业背景,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引导作用;同时积极探索经管特色学科的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内涵;在经管学科队伍建设上,加大对经管学科群建设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工作力度;加大优势学科群基础平台、公共平台建设,深度扶持和大力支持学科平台建设;创新优势学科群建设的管理制度,提高经管学科建设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科人才培养水平和学科协同创新发展能力等。(三)探索经管学科专业群建设的实践针对上述问题,梧州学院经管学科的建设应当努力探索学科专业群的建设。首先,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修订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除增加实践实训环节外,还增加了大学生创业项目计划书编写、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经济专题讲座、中小制造型企业生产管理专题、梧州人工宝石产业发展专题讲座等选修课程。其次,申报增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力,为地方产业助力人才保障。第三,加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进一步改进ERP综合实训中心(含手工沙盘和电子沙盘对抗模拟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物流实验室和国际商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完善相关的设备和使用管理制度,为梧州学院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提供了更为优质高效的平台。(四)构建学科评价多元化体系梧州学院经管学科评价多元化体系的构建,是深入经管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构建评估主体多元化机制。多元化的评估体制,则要求一改过去仅仅针对院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科专业建设为内容的由教育主管部门等行政部门的单一主体评估体制。这一单一主体评估忽视了社会行业、社会企业对学校培养需求的重要性。应当逐步引入行业、企业等诸多社会评价元素,建立由多部门、多行业等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体制,例如教育主管部门、各大高校、各个行业、地方企业等多主体参与。其次,构建评估内容多元化体系。同国家出台相关的认定应用技术型院校评估标准,特别是地方院校。对于梧州学院来说,应当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就业服务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多要素作为评估标准。此外,应当更加重视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所取得的社会综合效果,将此来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努力改变过去的单一的评估模式,改变仅仅以项目层次、科研论文、研究经费等指标对高校进行版面评价的片面现象。(五)加强经管学科的梯队建设学科的梯队建设是高校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加强梧州学院经管学科梯队建设,是应用型特色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经管学科特色办学的重要举措。首先加强经管学科的梯队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同时大力打造经管学科相应的骨干教师队伍。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快学科梯队的建设以及经管师资队伍的人才建设,以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推进经管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建立起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等优化结构的人才教师队伍,最终打造成为一个完整的、实力雄厚的学科梯队;最后,全力培养经管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充分发挥其学术领头作用。同时,提高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待遇。此外,地方本科院校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培育交叉学科,从而也为新兴产业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参考文献][1] 曹十芙.教育生态视域下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发展体系的构建[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6).[2] 薛玉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基于校地合作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6).[3] 张堂云,朱良华.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结构现状考察及优化[J].教育评论,2016(7):19~22.[4] 李志平.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5(3).[5] 张堂云,朱良华.应用型人才内涵与梧州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框架构建[J].梧州学院学报,2013(1):75-79.[6] 张琪午.驻马店论坛:多视角关注本科转型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4(4):44-48.[7] 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01.[8] 张杰.高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匹配度——基于政府职能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7(7):71-73.[9] 左振华,罗雪萍.新常态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集群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3):90-92.[10] Cremin Lawrence A.Public Education[M].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1976:30.

文章来源:《梧州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wzxyxb.cn/qikandaodu/2020/0721/354.html



上一篇:《人民日报》对梧州城市形象建构的框架分析(
下一篇:山口升《山口嘱托员报告书》中的晚清梧州社会

梧州学院学报投稿 | 梧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梧州学院学报版面费 | 梧州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梧州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梧州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